
涛越咨询(TY Data) 调研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UBM市场收入规模已达15.70亿元,作为眼前段疾病精准诊断的核心设备,其市场发展深度绑定全球眼科疾病患病率攀升、精准诊疗需求升级及医学影像技术迭代。在临床需求拉动、技术赋能与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驱动下,预计2025-2031年将以6.0%的年复合增长率稳步增长,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接近23.14亿元,实现阶段性突破。细分赛道呈现结构化差异:AI辅助诊断型UBM、便携式UBM增速超10%,而传统台式基础型设备增速维持在3%-5%区间,智能化、集成化、便携化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变量。
UBM是利用50-100MHz高频超声波实现眼部前段结构成像的医学影像设备,通过非侵入式扫描,清晰呈现角膜、巩膜、前房、虹膜、睫状体等细微结构,为青光眼、眼前段外伤、眼内肿物等疾病的诊断提供精准解剖学依据。其核心性能指标涵盖图像分辨率、扫描帧率、操作便捷性及数据处理效率,需满足眼科临床诊断的精准性与安全性要求。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切开眼球或注射造影剂,安全性高,且能提供高分辨率前段图像,对细微病变诊断准确性突出,适配各级医疗机构眼科及眼科专科医院需求。按产品类型可分为台式UBM(2024年占比约78%)、便携式UBM(占比约22%);按功能集成度可分为基础型UBM、多功能集成型UBM(融合OCT技术)及AI辅助诊断型UBM。2024年全球UBM产量达1.2万台,平均单价约13.08万元/台,其中多功能集成型UBM以不足30%的产量贡献了超55%的市场收入,成为行业利润核心;而AI赋能的智能UBM虽目前占比不足15%,但增速已达12%以上,引领未来发展方向。
一、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
(一)眼科疾病患病率攀升,临床诊断需求刚性扩容
青光眼等前段疾病高发拉动需求: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推动青光眼患病率持续上升,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,2024年全球青光眼患者超8000万人,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高度依赖UBM对房角结构的清晰显示。同时,眼外伤、虹膜囊肿等眼前段疾病发病率因生活方式变化呈上升趋势,直接推动UBM设备在临床诊断中的普及应用。2024年全球医院端UBM市场规模达12.25亿元,占比78%,成为市场绝对主力。
精准诊疗理念推动设备升级:现代眼科诊疗从"经验诊断"向"精准诊断"转型,UBM对睫状体形态、房角开闭状态等细微结构的呈现能力,成为青光眼分型、眼内肿物性质判断的关键依据。数据显示,配备UBM的医疗机构对眼前段疾病诊断准确率可提升40%以上,显著降低误诊率,推动各级医院加速设备配置。
(二)医疗资源下沉与民营眼科崛起,拓宽市场边界
基层医疗眼科能力建设提速:全球多数国家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政策,中国、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尤为突出,要求县域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眼科基础诊疗设备配置。便携式UBM因体积小、操作简便、成本适中,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首选,2024年基层医疗领域UBM需求同比增长28%。
民营眼科连锁机构扩张驱动:爱尔眼科、华厦眼科等民营眼科连锁机构加速全球化布局,规模化运营模式推动设备集中采购需求。这类机构注重诊疗效率与患者体验,对多功能集成型及AI辅助型UBM需求旺盛,2024年民营机构采购占比达32%,较2020年提升14个百分点。
(三)技术革新赋能产品价值提升
AI与影像技术深度融合:AI算法集成实现UBM图像的自动分割、病变识别与数据量化分析,将房角开闭判断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2分钟内,同时提升诊断一致性。部分高端产品已实现与电子病历系统的无缝对接,支持数据溯源与多中心协作,2024年AI辅助型UBM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%。
多功能集成与便携化升级:OCT-UBM融合技术实现前段结构与视网膜浅层的同步成像,拓展设备应用场景;便携式UBM通过芯片集成技术实现重量减轻60%以上,满足急诊、床旁检查及移动医疗需求,价格较五年前降低30%,推动基层普及。
(四)政策支持与国产化进程加速,激活增长潜力
医疗器械政策红利释放:中国、美国、欧盟等主要市场简化医疗器械审批流程,UBM作为二类/Class II医疗器械,审批周期缩短20%-30%,加速新产品上市。同时,各国医疗保障政策将UBM检查项目逐步纳入报销范围,提升患者检查意愿。
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深化: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技术积累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,国产化率从2021年的不足30%提升至2024年的近45%。本土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(价格较进口产品低30%-50%)及本地化服务,快速抢占中低端市场,同时逐步向高端领域渗透。
二、细分市场与区域市场发展动态
(一)产品类型与应用领域分布
按产品类型分类
台式UBM:2024年规模12.25亿元,占比78%。主打三级医院及眼科专科医院,图像分辨率高、功能全面,Quantel Medical、Ellex等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市场,单价集中在15-30万元区间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17.49亿元,CAGR 5.2%,占比降至76%。
便携式UBM:2024年规模3.45亿元,占比22%。聚焦基层医疗、急诊及移动诊疗,操作便捷、成本较低,天津迈达、深圳开立医疗等本土企业优势突出,单价集中在5-12万元区间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5.65亿元,CAGR 7.4%,占比提升至24%。
AI辅助/多功能集成型UBM:作为细分增速龙头,2024年规模4.71亿元,占比30%(含于上述两类产品中)。适配中高端诊疗需求,支持AI诊断与多模态成像,单价20万元以上,预计2031年占比提升至45%,规模10.41亿元,CAGR 11.8%。
2. 按应用领域分布
青光眼诊断领域:2024年规模6.28亿元,占比40%。UBM在房角结构评估中的不可替代性推动需求持续增长,Quantel Medical的UBM系统市场认可度高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9.26亿元,CAGR 5.9%。
眼外伤与眼内肿物领域:2024年规模4.71亿元,占比30%。对眼部结构损伤及肿物形态的精准呈现需求集中,Ellex、OCULUS的高端设备主导市场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7.00亿元,CAGR 6.0%。
其他领域(白内障术前评估、角膜疾病等):2024年规模4.71亿元,占比30%。手术规划需求推动设备配置,本土企业产品在该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6.88亿元,CAGR 6.1%。
(二)区域市场增长态势
北美地区:2024年规模6.07亿元,占比38.7%。医疗投入高、眼科诊疗体系成熟,Alcon、Ellex等本土企业技术领先,AI辅助型UBM渗透率超40%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8.89亿元,CAGR 5.7%,仍保持主导地位。
欧洲地区:2024年规模4.08亿元,占比26.0%。德国、法国等国家眼科专科医院密集,Quantel Medical、Haag-Streit等企业占据核心份额,政策推动的医疗设备更新需求显著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6.02亿元,CAGR 5.6%。
亚太地区:2024年规模4.40亿元,占比28.0%。中国、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长强劲,本土企业性价比优势突出,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突破1.8亿元,占全球11.5%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6.94亿元,CAGR 6.8%,成为全球增长引擎。
其他地区(中东、非洲、南美等):2024年规模1.15亿元,占比7.3%。民营眼科机构扩张拉动中低端设备需求,增速达7.2%。预计2031年规模达1.29亿元,CAGR 6.2%。
三、行业竞争格局与重点企业解析
(一)全球市场竞争格局
全球UBM市场呈现"国际巨头主导高端、本土企业突围中低端"的竞争格局,CR5超65%,行业壁垒体现在核心技术研发(高频探头、AI算法)、品牌认可度及临床数据积累三个维度:
第一梯队(全球巨头型):Quantel Medical(法国)、Ellex(美国)、Alcon(美国,诺华旗下)、OCULUS(德国)合计占据50%以上市场份额。掌握高频超声探头、AI影像分析等核心技术,产品通过FDA、CE等国际认证,服务全球顶级眼科机构,高端产品毛利率超65%。
第二梯队(区域龙头型):天津迈达、苏州六六视觉、深圳开立医疗、Nidek(日本)合计占比25%。本土企业依托性价比与本地化服务抢占中低端市场,其中中国企业在基层医疗领域市占率超50%;日本企业在亚太中高端市场具备一定竞争力。
第三梯队(中小及细分型):各类中小设备企业合计占比25%。规模较小,专注特定区域市场或基础型产品,依赖价格竞争,利润空间普遍低于18%。
(二)重点企业发展动态
Quantel Medical(法国):全球UBM技术标杆,2024年市占率18%,规模2.83亿元。核心优势在于100MHz高频探头技术,图像分辨率达20μm,旗下UBM Plus系列支持AI房角自动分级,与全球超300家眼科研究机构建立合作,高端产品毛利率超70%,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12%。
Ellex(美国):多功能集成领域领军者,2024年市占率15%,规模2.36亿元。首创OCT-UBM融合成像技术,实现眼前段与视网膜的同步扫描,产品在青光眼联合诊断中占比超40%,2024年与爱尔眼科达成全球战略合作,专供高端设备。
天津迈达(中国):本土龙头企业,2024年市占率8%,规模1.26亿元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,便携式UBM国内市占率第一,产品通过NMPA认证,价格较进口产品低40%,2024年基层医疗渠道收入增长58%,海外市场拓展至东南亚及非洲。
Alcon(美国):眼科器械综合巨头,2024年UBM市占率12%,规模1.88亿元。依托全球成熟销售网络快速渗透,将UBM与白内障手术设备捆绑销售,提升市场份额,2024年推出搭载5G传输功能的智能UBM,支持远程诊断。
四、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
(一)技术创新的核心方向
AI深度赋能诊疗全流程:AI算法将实现从图像采集、病变识别到治疗方案推荐的全自动化,预计2027年AI辅助型UBM占比将达38%。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诊断模型将针对不同人种眼部结构特点优化,提升诊断精准性。
多模态集成与智能化升级:UBM与OCT、眼底相机的深度融合成为主流,实现"一站式"眼部检查;5G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支持远程会诊与多中心数据共享,2028年智能互联型UBM占比预计超60%。
便携化与国产化突破:便携式UBM将实现重量低于1kg、续航超8小时,满足户外筛查需求;本土企业将在高频探头、专用芯片等核心部件领域实现突破,2030年国产化率预计提升至60%以上。
(二)企业战略规划建议
行业分析师指出,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:一是核心元器件如高频探头、图像传感器进口依赖度超70%,国际巨头技术优势明显;二是AI算法研发投入大,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迭代压力;三是中低端市场价格竞争激烈,毛利率持续承压。建议企业:1. 聚焦核心技术,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攻关高频探头国产化,目标2027年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50%;2. 差异化竞争,国际巨头深耕高端AI集成方案,本土企业强化基层医疗适配性与性价比优势;3. 绑定临床生态,与眼科连锁机构共建诊疗数据平台,提升产品临床认可度;4. 拓展新兴市场,针对东南亚、非洲等地区推出本地化语言版本与适配性产品,降低贸易壁垒影响。
关于涛越咨询(TY Data)
涛越咨询(TY Data)始终专注于定制研究、管理咨询、IPO咨询、产业链研究、数据库建设以及提供顶级行业服务。依托大型基础数据库,结合在医疗器械、医学影像、眼科健康等领域拥有10年以上营销或研发经验的专家资源,为客户提供专业、精准的市场洞察与咨询服务。
媒体联络
如需获取报告全文或进行采访,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:
电话:17266215695
邮箱:market@tydatainfo.com、sale@tydatainfo.com、hr@tydatainf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