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追踪:全球井筒增产泵到 2031 年收入规模将接近 55.31 亿元

发布日期:2025-09-28

1504人看过


广东涛越信息咨询有限公司(TY Data Info Co.,Ltd)调研数据显示,2024 年全球井筒增产泵收入规模已达 33.94 亿元。在老油田增产需求迫切、非常规油气开发加速及设备智能化升级等多重因素驱动下,预计 2025-2031 年市场将以 8.4% 的年复合增长率(CAGR)稳步增长,到 2031 年收入规模将接近 55.31 亿元。

井筒增产泵作为油气开采后期的核心增产设备,通过人工举升、压力调控等方式强化油气渗流与举升效率,可使老井采收率提升 10%-30%,广泛适配常规油田开发、页岩油气压后开采、稠油及含硫油气藏开发等场景。其市场发展深度绑定全球油气产量目标与开采技术升级进程,同时受油价波动、环保政策及设备国产化替代等因素的深刻影响。

一、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
(一)油气开采需求升级催生设备增量
老油田稳产增产拉动刚性需求:全球超 60% 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,含水率普遍超过 70%,自然产能持续下降。井筒增产泵作为低成本增产核心设备,成为老油田维持产量的关键支撑。2024 年全球老油田增产改造项目超 800 个,带动井筒增产泵采购量同比增长 12%,其中中国大庆油田通过批量更换高效增产泵,单井日均增油达 5 吨,经济开采周期延长 2 年。

非常规油气开发推动设备升级:北美页岩油、中国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规模持续扩大,压后储层返排与稳定开采对高扬程、耐冲击的增产泵需求迫切。2024 年美国页岩油产区新增水平井超 6000 口,每口井需配置 2-3 台定制化增产泵,卡梅隆的高压增产泵因耐受 35MPa 压力与 150℃高温的特性,在页岩油产区装机量占比超 30%。

特殊油藏开发拓展应用场景:全球稠油、含硫油气藏等复杂资源开发力度加大,这类油藏对设备的耐腐蚀性、耐温性要求严苛。四川盆地含硫气田采用抗硫材质增产泵,在硫化氢浓度 1500ppm 环境中使用寿命达 3 年,较传统设备提升 2 倍;陕西页岩油田通过稳定井底压力的增产泵技术,将渗透率≤0.1mD 的低渗油藏采收率提升 10%,这类特殊场景 2024 年贡献市场需求的 28%。

(二)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双重赋能
智能化升级提升设备竞争力:新一代井筒增产泵集成井下传感器与远程监控系统,可实时监测温度、压力、流量等 12 项参数,异常时 0.5 秒内自动停机保护,使运维成本降低 35%。2024 年智能型增产泵市场占比达 18%,较 2020 年提升 11 个百分点,贝克休斯的智能增产泵凭借预测性维护功能,在海上油田的溢价率达 2.2 倍仍供不应求。

能效标准升级推动设备更新:全球环保政策对油气开采能耗要求日趋严格,欧盟要求 2025 年油田设备能效较 2020 年提升 20%,中国将节能型增产泵纳入绿色矿山建设补贴范围。节能型增产泵通过变频技术与优化叶轮设计,能耗降低 15%-20%,2024 年全球节能型产品采购量同比增长 25%,占整体市场的 32%。

产能转移与政策红利扩容市场: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油气开发投资增长显著,2024 年中东、中亚地区新增油田开发项目投资超 400 亿美元,带动井筒增产泵需求同比增长 18%。中国对高端油气设备企业给予 15% 研发补贴,推动本土企业技术突破,2024 年国产增产泵出口量同比增长 45%。

(三)设备替代周期与成本优势驱动更换
传统井筒增产泵平均使用寿命为 3-5 年,而复杂工况下设备损耗加速,更换周期缩短至 2-3 年。2024 年全球存量设备进入集中更换期,更换需求占比达 58%。同时,相较于酸化、压裂等增产措施,采用增产泵的单井日均增产成本降低 40%,在低油价周期成为油田企业的优选方案,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。

二、细分市场与区域市场的发展动态
(一)产品类型与应用领域分布
按产品功能与适用场景分类:
潜油电泵:适配中深井、高产井及海上油田,具备高扬程(可达 3000 米)、大流量特性,2024 年市场占比达 45%,对应收入 15.27 亿元。预计 2031 年占比提升至 48%,收入 26.55 亿元,CAGR 达 9.2%,核心受益于页岩油与海上油田开发需求。

螺杆泵:适用于稠油、含砂油藏,具备抗磨损、适配高黏度介质优势,2024 年占比 25%,收入 8.49 亿元。随着稠油开发规模扩大,预计 2031 年占比 23%,收入 12.72 亿元,CAGR 7.5%。

射流泵:聚焦老井二次采油与低渗油藏,结构简单、维护成本低,2024 年占比 20%,收入 6.79 亿元。预计 2031 年占比 19%,收入 10.51 亿元,主要依赖老油田改造需求。

其他类型(柱塞泵、隔膜泵等):适配含硫气藏、卤水开采等特殊场景,2024 年占比 10%,收入 3.39 亿元。预计 2031 年占比 10%,收入 5.53 亿元,CAGR 8.0%。

应用领域分布:
常规油田开发领域:2024 年占比 52%(17.65 亿元),2031 年预计占比 48%(26.55 亿元),仍是核心场景,但占比随非常规开发推进略有下降。

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:2024 年占比 28%(9.50 亿元),2031 年预计占比 32%(17.70 亿元),页岩油、页岩气开发驱动增长,CAGR 达 10.8%。

特殊油藏开发领域:2024 年占比 20%(6.79 亿元),2031 年预计占比 20%(11.06 亿元),稠油、含硫气藏开发提供稳定增长。

(二)区域市场增长态势
北美市场:2024 年占比 35%(11.88 亿元),美国主导市场。页岩油开发与老油田改造需求旺盛,卡梅隆、贝克休斯等本土企业占据 80% 以上高端市场份额。2024 年美国页岩油产区增产泵采购量同比增长 22%,预计 2031 年市场规模达 18.25 亿元,占比 33.0%,CAGR 7.8%。

亚太市场:2024 年占比 32%(10.86 亿元),中国、印度为核心市场。中国 “十四五” 能源规划推动油气增产,2024 年国产增产泵市占率从 2020 年的 25% 提升至 42%;印度海上油田开发带动进口需求增长 15%。预计 2031 年亚太市场规模达 19.36 亿元,占比 35.0%,CAGR 9.5%,成为全球最大区域市场。

中东市场:2024 年占比 18%(6.11 亿元),沙特、阿联酋需求突出。大型油田智能化改造与海上油气开发拉动高端设备需求,2024 年智能增产泵采购占比达 40%。预计 2031 年市场规模达 10.41 亿元,占比 18.8%,CAGR 8.2%。

其他地区:2024 年占比 15%(5.09 亿元),非洲、南美为新兴市场。油田基建投资增长带动基础设备需求,2024 年非洲地区采购量同比增长 28%。预计 2031 年市场规模达 7.29 亿元,占比 13.2%,CAGR 7.0%。

三、行业竞争格局与重点企业解析
(一)全球市场竞争格局
全球井筒增产泵市场呈现 “国际巨头主导高端、本土企业突围中低端” 的分层竞争格局:

第一梯队主导高端市场:卡梅隆(Schlumberger 旗下)、贝克休斯、威德福等国际巨头凭借技术壁垒与品牌优势,占据全球 55% 以上市场份额。其产品聚焦智能型、耐极端工况品类,服务于页岩油、海上油田等高端场景,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耐温耐压性能(最高 35MPa、180℃)与智能运维系统。

第二梯队抢占中端市场:中国石化机械、津奥特、俄罗斯 Zvezda 等区域龙头企业,以高性价比与本地化服务见长,占据 30% 左右市场份额。中国石化机械的潜油电泵在国内老油田改造项目中市占率超 30%,津奥特产品凭借耐磨抗砂技术进入渤海油田供应链。

第三梯队聚焦细分领域:印度 Kirloskar、巴西 WEG 等中小企业,专注于常规油田基础型设备,通过成本优势占据区域市场,合计占比约 15%。

(二)重点企业发展动态
卡梅隆(美国,斯伦贝谢旗下):全球行业龙头,2024 年市场占有率 18%,收入 6.11 亿元。核心产品高压智能增产泵适配页岩油与海上油田,具备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功能,在北美页岩油产区渗透率超 40%。2024 年推出耐硫化氢型新品,获沙特阿美 1.5 亿元订单。

中国石化机械(中国):亚太区域领军企业,2024 年市场占有率 12%,收入 4.07 亿元。自主研发的节能型潜油电泵能效比超行业标准 20%,通过国内集采快速下沉老油田市场,2024 年销量同比增长 65%。同时拓展海外市场,产品已进入东南亚 3 国油田。

津奥特(中国):创新型本土企业,2024 年市场占有率 5%,收入 1.70 亿元。其耐磨抗砂增产泵采用碳化钨合金叶轮,在含砂油藏中使用寿命是普通产品的 2 倍,2024 年与渤海某平台签订 20 台供货协议,实现海上油田批量应用。

四、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
(一)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
智能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:下一代井筒增产泵将集成数字孪生与 AI 算法,实现采油参数自动优化与全生命周期预测性维护。贝克休斯正在研发的智能泵可通过云端平台联动调整运行参数,预计使设备综合效率提升至 90% 以上,2031 年这类智能产品占比将超 50%。

材料与结构性能突破:采用 Monel K-500 合金、碳化钨等高端材料,进一步提升设备耐腐蚀性与耐磨性,适配含硫、含砂等极端工况。同时模块化设计普及,可根据井深灵活调整泵级数量,适配 Φ114mm 以上各类套管,满足定向井、水平井多样化需求。

节能与环保特性升级:变频技术全面应用,可根据油井产能自动调整转速,平均节能 15% 以上;无泄漏密封结构(防水等级 IP68)与环保材料使用占比提升,符合全球低碳开采政策要求,欧盟市场已明确 2027 年起禁用高能耗传统增产泵。

(二)企业战略规划建议
行业分析师指出,井筒增产泵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:一是高端产品核心部件(如耐蚀电机、高精度传感器)依赖进口,本土企业面临技术壁垒;二是油价波动影响油田投资稳定性,需求存在周期性风险;三是新兴市场本土保护政策增加出海难度。建议企业:1.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,联合高校攻关耐极端工况材料与智能控制芯片,突破 “卡脖子” 环节;2. 实施差异化竞争,高端市场聚焦非常规油气与海上场景,中端市场强化性价比与节能优势;3. 拓展 “设备 + 服务” 模式,提供定制化选型、远程运维等增值服务,提升客户粘性;4. 布局新兴市场,依托 “一带一路” 合作项目,复制中国老油田改造设备供应经验,抢占增量市场。

关于涛越咨询
涛越咨询始终专注于定制研究、管理咨询、IPO 咨询、产业链研究、数据库建设以及提供顶级行业服务。依托大型基础数据库(如国家统计局数据库、海关进出口数据库、行业协会数据库),结合在能源、汽车、消费品、信息与通信消费技术等领域拥有 10 年以上营销或研发经验的专家资源,为客户提供专业、精准的市场洞察与咨询服务。

媒体联络
如需获取报告全文或进行采访,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:
电话:192 3010 3670
邮箱:market@tydatainfo.com、sale@tydatainfo.com、hr@tydatainfo.com